养猪周期失效了?猪价决定因素是生猪屠宰量!
今年以来猪价与生猪存栏量同时出现剧烈下降,猪周期关注度上升。5月中旬,22省市猪肉平均价格仅为15.86元/千克,跌破2010Q3以来的最低点。同时,4月份生猪存栏量由去年末的34153万头下降到33439万头。
国内典型的一个完整“猪周期”大约持续3-4年,遵循着“猪价上涨-母猪补栏-生猪供大于求-猪价下跌-能繁母猪淘汰-生猪供不应求-猪价上涨”的过程。猪周期的经验判别指标有周期时长(经验规律)、存栏量(供给指标)、猪粮比(盈利指标)等。目前市场大致处于“猪价下跌-能繁母猪淘汰”这一环节。
猪肉价格最直接的决定因素是生猪屠宰量而非存栏量。在猪价的逻辑链条中,存栏量代表着生猪供给和库存的双重涵义,但屠宰量才是猪肉供应最直接的因素。猪价与生猪屠宰量表现出显著的负相关性。
存栏量与屠宰量在大多数情况下同向变动,但在2011-12年、17-18年出现背离。由于生猪饲养周期为12-14个月,因此出栏数据相对存栏数据滞后一年左右的时间;而出栏情况与屠宰量走势比较贴合。这种先行滞后关系使得生猪供应量与屠宰量走势并非时刻保持一致。此外也受到PSY(母猪年产活仔数)上升的影响。
当生猪饲养的盈利情况较好、且市场对猪价存在乐观预期时,养殖户更倾向于生猪压栏、在更高的价格宰杀并出售猪肉;反之,则更愿意在价格没有进一步下跌之前提高屠宰量,增加供给,同时减少补栏,存栏量出现收缩。2011年8月至2012年11月,以及2017年3月至今,这两个时间段都属于后一种情况,发生了预期跌价-加速宰杀-供给增加-价格下跌的循环。
但这并不标志着经验规律的失灵,后推处理后的生猪存栏变动周期与猪肉价格周期仍接近于完全重合。尽管生猪存栏数据可能存在低估,存栏量对猪价变化的响应实时性下降,但猪肉价格仍然受到存栏量的滞后影响。目前猪价增速仍在下降,但由2017年3月开始的一波存栏量下滑来看,它的滞后传导作用有利于猪价企稳。后推12期且逆向处理后的生猪存栏变动周期与猪肉价格周期基本重合,目前可能处于猪价的底部区域。